Main

Thin Ice |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Documentary | Full Movie | Climate Change

Climate science has come under increasing attack, so concerned geologist Simon Lamb set out to follow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They talk about their work, their hopes and fears with a rare candor and directness, resulting in a unique intimate portrait. Stars: Paul Majewski, Raymond Pierrehumbert, Myles Allen, Wallace Broecker Directed by Simon Lamb & David Sington ** Subscribe to Stash Movies! -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uE6xnCgaG0LvEGAbvn8MEg?sub_confirmation=1 Honor the beauty of our planet an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care on Earth Day. Immerse yourself in tales that celebrate nature's wonders, advocate for sustainability, and inspire action towards a greener, more compassionate world. Join us in preserving the Earth's precious gifts with Stash - Movies. True stories are oftentimes more outrageous than anything you see in a fictional film. Non-Fiction has the largest variety of tales, from small and personal, to global and impactful. Enjoy these true life tales that will educate, inspire, and entertain, all for free on Stash Movies. Original programming available solely on Stash Movies. Watch hundreds of movies for free. Enjoy unlimited streaming with no credit cards, no subscription, and half the ads of regular TV. Stash Movies is building the world’s largest catalog of free movies and TV. There is something for everybody; from drama to romance, documentaries to classics, and niche favorites such as horror and classic westerns. ** All of the films on this channel are under legal license from various copyright holders and distributors through Filmhub. For copyright concerns or takedown requests, please contact your Filmhub Account Manager or visit https://filmhub.com and they will help you resolve your issue. ** If you are a filmmaker and want to include your film on this channel, visit https://filmhub.com. ** Check out the IMDb page for more info on this film, https://www.imdb.com/title/tt4829424/ #fullfreemovies #stashmovies #freeyoutubemovies #climatechange

Stash Movies

1 day ago

好的, 测试一下麦克风。 我叫西蒙,兰姆。我是科学家, 确切地说是一个地质学家。 西蒙•蓝姆摄影 我也是一个业余摄影师。 这就是全部人马了,一个摄影师,这个- 伙计我们说服他来做音响,他碰巧从门口经过。 看起来傻乎乎的。 菲利浦•谢帕德音乐 最近我注意到科学界的一些怪事儿, 第一次见到科学家被攻击。 “这是垃圾学说,是一起大型 国际科学诈骗案的一部分。” “从来就没有任何科学基础。” “这是一个骗局、捏造和恶作剧。” “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导致了 全球气候变暖是个荒谬的说法。” “这些极端分子、危言耸听者总是在找茬。” 当然这些“极端分子”、“危言耸 听者”是些研究气象的科学家。 大为•菲尔德剪接 这些责难对吗? 是这些不诚实的科学家使 我们科学界名誉受损吗? 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要搞清楚。 我得拿一下眼镜。 监制 彼得•巴利特 菲利浦•英格兰 因此我决定拍一部关于处于 争论中心的科学家的电影。 我来到地球的极点并下到了地底。 马克,我们现在在哪儿? 这里是南极,我们在干谷的 泰勒冰川底下的一条隧道里。 DOX 出品 凯塞林兼出品人 我看到了未来,又及时地穿越回来。 我甚至到了时间似乎静止
的地方。 我们用蓝色来强调那些需 要我们负责解决的问题。 西蒙•蓝姆 大为•升敦导演 这些气象学家是谁? 他们到底在干什么?说什么? 他们知道他们谈论的实质是什么吗? 他们在探寻真理还是编制谎言? 薄冰 中文字幕 黄若松 王一燕 碰巧我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 办公室就在南极研究中心的隔壁。 他们告诉我要见那些气象学家,得去南极。 南极挤满了气象学家。 于是我登上了美国空军 的C17全球霸王运输机 飞机上都是气象学家。 我得想清楚我来这儿的目的。 第一次登上南极冰原的 感觉,很难用语言描述。 这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经历。 站在冰原的跑道上就像站在了月球上。 当然我们从没登上过月球,但我能想 象出宇航员们的感觉应该是一样的。 当你登上这片美妙的冰原时,她的历史、 秘密就呈现在眼前,这种感觉真奇妙。 斯格特基地 南极 南纬77度 新西兰的科学家们在斯科 特基地给我找了间屋子。 这是新西兰在南极的永久科研基地, 包括了从物理学到生物学全方位的研究。 基地以首次到达南极的科学探险队队长命名。 斯科特探险队从事纯科学探索, 一半以上的队员是科学家 其研究覆盖多门学科,包括地质学、 地理学、气象学以
及生物学。 科学探索需要科研基金的支持, 到南极进行科研探索容易吸引投资。 我们现在在斯科特的小木屋里, 1910-13年他在这里进行第二次科研探索。 比较一下那时和现在的数据,就会发现随着时 间的流逝,很多事情改变了,实在太重要了。 我很钦佩他们在当时那么简陋 的条件下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目前南极只允许科学家和辅 助人员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我发现南极科研的种类和目的很不一致, 不过,“冰”自然是各类研究的共通之处。 南极的冰是小薄片状的,并且几乎不含 盐分。 我们认为它与海冰形成过程有关。 嘿!布莱德,准备好了吗?好了吗! 我们正在寻找生长在冰内的微生物, 它们的呼吸里含碳会产生二氧化碳。 去年找寻近代地质数据的工作 使我们看到了冰架的上层和退化层的情况。 现在我们位于大约一万五到两千万年的冰层中, 这是更古老的气象资料。 南极冰原上的企鹅都需要海冰才能更好地生存。 而南极半岛恰好是一个海冰和企鹅 都同时减少的例子。 冰冻结的不仅是水,冰也冻结了历史, 气象史。 我知道所谓气象就是平均气候, 我也注意到了记录气温是斯科特 基地的一项重要的每日固定程序。 目前温度是零下7.6°c, 昨
天此时到现在的最高 温度是零下6.6°c。 已经50年了,从1957年开始记录温度 以前是每隔4小时记录一次。 我很幸运只需要每天9点记录一次。 但是我得非常自律,我不想成为历 史上第一个由于头一天晚宴喝多了, 结果错过了当天早上观察记录的人。 再重新设定一下,我最好捏住了,我可不 想把温度计甩出去,搞得水银到处都是。 冬天戴着厚手套,很容易搞砸。 过去50年来,斯科特基地 的平均温度改变了1度。 相对于过去每一千年大约4度的温度变化, 50年1度的气温改变, 是非常显著的了。 人们已经记录了南极50年的气候变化。 如果算上斯科特船长的 探索,就有100年了。 在埃文斯·皮埃蒙特冰川,我发现冰 和雪可以记录更长时间的气象资料。 好了,姑娘们,拿起武器吧。 因为雪是一种奇妙的物质,在大气层 中形成,落下后又在这里积蓄起来, 它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的年、 月、日不同时间阶段的信息。 可以看到这些雪里面美妙的 结构,代表了不同年份。 我们挖的这个雪坑, 能让我们追溯到40年前。 在我访问期间,南希·巴特勒的同事们正 在小心地取出过去几十年积蓄下来的雪。 ‚我们有这段时间气候变化的记录。 在这一
天结束前,我们会测量雪 里的化学和同位素的数 据, 从而了解到气象资料是如 何在这些雪中保存下来的。 我们需要对照同一时期的天气 与积雪,以此了解气象情况。 利用这些知识,虽然几千年前, 我们并没有建立 气象观测, 但通过分析历史积存下来的冰核样本, 我们能追溯到从前的气象资料。 南希提到的这些冰核样本引起了我的兴趣, 同时得知有一支美国的科研队 伍正在南极冰山上钻取冰核。 我于是搭乘一架运输机 飞了两个半小时到达了过去斯科特船 长需要走两个半月才能到达的地方。 显然这支小队穿越了整个 极地高原来钻取冰核样本。 极地高原 南极 南纬82度 去年我们从离此向北450公里的地 方开始,也仅仅穿过了450公里。 通常我们整个季节会走1000公里以上。 为提高效率,我们分成 3个不同的小组前行。 第一组是红色的皮丝坦·布里, 它的前部装有岩层裂缝探测仪; 第二组携带厨房和住宿设施, 加上探测冰样的设备; 第三组运载了钻取冰核的 工具和其他的科研设备。 我叫丹尼尔·迪克森, 是保罗·迈斯基的博士生。 我们尝试通过冰核样 本的化学分析来了解, 南极过去200到1000年间的气候情况。 这是两台冰核
钻机,分别是2和3英寸直径, 能钻到100 到200米深,这让我们 能取到过去200 到1000年间的冰样。 冰钻的工作原理与家里用来钻墙的钻头类似。 唯一的区别是我们的钻头是空心的,让我 们实际上能钻取出一个一定直径的冰柱来。 保罗从这一端推, 一个完美的冰核样本就得到了。 我们了解到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 到大约15年前,或者我应该说, 南极是一块巨大而稳定的冰块, 几乎没有变化。 但在过去15到20年间, 我们发现这个地方非常活跃。 虽然还是冰天雪地,但从气 候的角度说,它很可能变热。 我们总共钻了1000米, 几乎相当于10年的工作量。 这就是我们的冰核,正要研究这一根。 这项任务并不简单,需要技巧,也要细心。 把它放在持续溶化机上,就像一个电热炉盘。 随着时间,把冰核一层层地溶化。 溶化出来的冰水被压进这些不同的管子里。 这样我们就能分析出冰核样本所包含的信息。 具体说,就是测试这些冰 水样本能知道当时的气温。 通过分析尘埃,就能得知当时风的强度, 也能知道当时沉积成雪的空气是从哪里来的。 研究了这些冰样的数据后,我们就 能感觉到当时下雪时的气候如何了。 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冰核
样 本使得我们把过去气候的变化 同古代大气的组成联系到一起。 冰核的中间有包含当时大气样本的小气泡。 我们把它取出来并测出温室气体的比例。 你可以说我们是在研究大气的DNA。 南希和她的同事不过是很多研 究冰核的科学团队中的一个。 我能在网上找到很多这方面的最初 发表论文,甚至30年前的都有。 看起来,所有的冰核样 本都在讲述着同一个事实, 揭示了温度升降和地球在冰 河期前后变化的周期性模型。 我们在冰核中发现了明显的记录, 看到了它们随着从温到冷,从冷到温,再从温 到冷,再从冷到温,规律地、显著地来回变化着。 这种冰川形成和消融每十万年循环一轮。 可真正令人惊叹的是,温度的升降 改变与二氧化碳的水平变化完全一致。 这是我所见到的相关性最 为完美的一对天然数据了。 温室气体的变化也显示了同样的曲线。 当二氧化碳水平升高时,气温升高。反之亦然, 当二氧化碳水平降低时,气温也降低。 从各个方面来看它们都同步变化。 这真是非凡的科学发现,彻底地 改变了我们了解气候系统的方法。 这个对过去几百、上千年间大气 中二氧化碳和气温的关联的发现, 毫无疑问是南极科研的最重大的成果。 但对我来说,这两者
之间的关联性 确认还不能证明气象学家们声称的 二氧化碳的变化一定导致了气温的变化。 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多地了 解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作用, 以及为何它被称为温室气体。 现在该请教物理学家了。 牛津 英格兰 北纬51度 下面主要是想介绍一下究竟是哪 些因素在掌控地球的气候变化。 他们的介绍让我大吃一惊。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温室气体是否 会引起全球变暖根本算不上问题; 温室气体当然会引起全球变暖。 原来关于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效应 的理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产生了。 如果没有过去五十年气温变化的记录, 仅仅知道 温室气体的含量是在不断上升,作为一个物理学家, 我们也会知道全球的气候 会变暖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说实话我们现在所谈的其实和我 们给自己的房子用玻璃纤维等 防寒材料做保温而产生的 热效应的道理是一样的。 地球接收从太阳发射来的大量的短波能量。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气候, 特别是一个星球表面的温度, 你首先要了解温度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温度就是物质分子运动的能量。 有些东西比较热是因为它内部的能量比较多。 为了确定温度,你必须了 解能量进出的收支比率。 1827年,我们已经发现保持地 球温
度的能量并非来自地球的内部, 而是来自所吸收的太阳光。 如果地球一直吸收所有的 太阳光并且不断地累积能量, 那我们的星球就会不断地变热, 变热,再变热, 气温也将不断地升高,没有止境, 直到我们全部被熔化为止。 决定一个星球温度的公式等号的 另外一半就是失去能量的速率。 这里的关键就是:物体的温度越高, 那么它失去能量的速度就越快。 地球是按照一个恒定的比率从太阳那 里吸收能量,从而导致温度不断地上升。 温度上升得越高,那么 流失能量的速度也就越快。 当等量的收支达到平衡的时候, 就是我们所说的均衡温度了。 虽然事后回想时,感觉很有道理, 但我刚 刚了解到 为了避免造成地球过热的唯一方法是散发能 量到宇宙空间中去的时候还是很吃惊的 由于外太空从本质上说处 于真空, 一个星球失去能量的唯一方法 就是通过光辐射,电磁辐射, 这里我指的是广谱的光线, 包括我们看不到的红外线。 事实上你可以感受到来自地球的红外光的能量。 一个晴朗的冬夜,如果你走 到户外把手平放在地面上, 你可以感觉到你手掌的温度要比手被的温度高。 这就是来自地球的红外光的能量。 我之所以说要选择一个寒冷的冬夜 是因为只有很少
的几种情况下,你才能够直接感受到来 自地球内部的红外光的能量,寒冷的冬夜就是其中之一。 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由于大气层太厚,或者 太混浊,导致红外光无法直接辐射到外太空去。 红外线下看到的大气层跟我们平常见到的是 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大家必须清楚地了解。 如果我们带着那种特定只能看到地球发 射能量到外太空的那段波长的视镜, 我们可能连两百米以外的 那个学院大楼都看不见。 大气层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我说的是百分之 八十是氮气,而氮气对红外光线的吸收能力很差, 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也很差。 任何其他物质,比如说二氧化碳, 关键是不同的形状, 因为它的分子结构不同, 因而具有很强的吸热能力, 尤其是针对波长较长的颜色, 通过长波长的颜色辐射,地球释放热量。 现在我要用灭火器喷一些二氧 化碳在这个设备和阳光之间, 看看对吸收热量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好了,我们看看结果吧。 这里我们用两个光谱来衡量, 下面这条黑色的曲线记录 了喷了二氧化碳以后的情况。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由于加了二 氧化碳而增强了吸收能力 。 这一点表明了为什么二氧 化碳是很好的温室气体, 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吸收红外光线 的能力,地球回射
来自太阳的热量。 但是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温室气体含量也 就越少,当然任何其他种类的气体也都很少。 但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后,空气总会稀薄到 一定程度,以至于能量可以逃逸到外太空中, 这就叫做辐射能级。 帕拉帕拉帕拉姆 新西兰 南纬40度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我每天都会重复做两次。 你喜欢做这个吗? 有意思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飞 行会给你带来什么,每次都不一样。 当你坐在热气球里上升的时候, 其实你是在从迷雾中穿越, 渐渐地逃离那层包裹着地 球表面的温室气体毛毯。 当你到达五千米的高空的时候,那 就是能量可以逃逸到外太空的高度了。 那样的高度会比地面上要冷, 因为越高越冷, 这就是行星的辐射温度。 这张温度曲线图显示的地面温度是十 八度,在一万英尺的高度达到冰点。 你可以看到温度降低一直到这一点,大约 是在十二公里的高度,那就是对流层顶。 今天半夜我会再回到这里,再重复操作一遍。 辐射温度可以通过卫星来测量并核实, 和地表温度之间的差别就是由温室气体造成的。 如果从太空来看地球,地球 的温度似乎只有零下十八度。 如果没有大气层的话,那我们 的温度就真的只有零下十八度了 但事实上我们有一层温室
气体的毛毯包裹在地球表面, 从太空上看到的其实是毛毯的 表面,就像真正的毛毯一样, 外面要比里面冷的多。 我们住在毛毯底下, 享受着平均温度十五度的舒适环境。 长期而言,不管我们释放多少温室气体到 大气层中,我们都不会改变地球的辐射温度。 因为辐射温度是由能量平衡定律决定的。 所以如果现在地球的辐射温 度是在零下摄氏二十度左右, 那么在我们释放很多二氧化碳到大气 层中以后,一旦能量平衡得以恢复, 地球的辐射温度依旧会恢复到 零下摄氏二十度左右的位置。 当我们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层中去的时候,从本质 上讲,我们改变的不是辐射温度,而是辐射高度。 显然,气体含量增高,天空中的 那层‘雾 ’就变厚, 变高, 在原来的高度,能量就无法逃逸到 太空中。能量逃逸高度就必须增加。 往大气层中释放的温室气体越多, 能量逃逸的高度就越高。 所以大气层在比过去更高 的高度向外太空辐射能量, 因此辐射温度会依旧保持在零下 二十摄氏度, 但是高度增加了。 因为从大气层往地面下降的过程中温度增加的比例是固 定的,然而零下摄氏二十度的起始位置比过去高了, 当最终下降到达地面的时候, 温度就变得比过去高了。 平均而
言,高度每上升一公里,温度下降6℃, 所以问题是:如果地面温度增加2℃的话, 那么辐射高度会向上推多少呢? 温度增高6℃ ,辐射高度会向上推进一公里。 想要地面温度提升2℃的话,只需要向上 推进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三百米左右。 这只需要大气中的红外热量增加 一点点就可以改变到这个高度。 这也是为什么气候对于温室气 体的浓度这么敏感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气候对于温室气 体的浓度这么敏感的原因之一。 所以温度和二氧化碳之间 的关联主要是基础物理学, 这些基本概念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问题是全球变暖是不是和 这些理论预测的一样呢? 计算出全球的平均温度显然不是件简单的事。 但在互联网上稍微做点调查,就会发现 已经有三个科研小组在从事这项工作。 他们的研究彼此独立。尽管他们每年 对于全球平均气温的估算稍有不同, 但总体上得出了非常相似的结论。 诺维奇 英格兰 北纬52度 我去会见了东英格兰大学的菲尔琼 斯教授,他是英国小组的带头人。 菲尔的办公室让我吓了一跳, 屋子里堆满了各种科研书刊, 几乎没有拍摄的空间, 但是菲尔却如鱼得水。 我们能接触到大多数的气象数据,不仅仅是温度,还 包
括其他的变化因素。这些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 所以这些数据最基本的用途是做天气预报,我们这些- 的研究气候的人可以说只是这些数据的二手用户而已。 菲尔收集的这类气象数据可 以一直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 这本斯科特远征南极的书(以及其它资料)记 录了从1909年到1911年之间的气象数据, 包括温度,大气压力,降 雪量和其他的天气数据。 这些数据是从他们营地周边的海岸线以 及那次失败的南极之旅的过程中采集的。 这是俄罗斯1847年的年鉴。 这本资料里包括了整个俄罗斯 境内每天和每个月的气象数据。 资料记录了每小时的温度和大气压力, 以及每天的降雨总量。 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并且 进行了数字化后存入到我们的数据库里。 十九世纪后半段,曾有过10或20年凉爽时期, 也有过10或20年稍微温暖的时期。 但是直到20世纪头十年为止,整个 19世纪的气温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趋势。 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到20世 纪40年代中期,气温明显地升高了, 在北极地区尤为显著。 之后气温稍微有点下降, 一直到70年代后期, 气温突然急剧回升。 除了1999年以外,最热的十 年是1997年 到200
8年 。 过去几十年的温度记录显示,地球 上热得最快的区域就是北极地区。 我很想知道住在那里的人们感觉如何, 所以我赶紧抓住去挪威北部拜访的机会。 萨米人究竟住在此地多久了, 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萨米人在这里放牧驯鹿已经很长时间了, 有些科学家说是四百年,当然不会 只是四百年,起码要有几千年了。 他们所有的历史文化都和放牧驯鹿相关。 当然他们的生活方式很接近大自 然,需要适应各种大自然的变化。 众所周知,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很大。 树木开始生长在冻土地带。这非 常糟糕,因为这些树会杀死地衣。 驯鹿不喜欢冻土的变化,后来又有更多 的雪覆盖上去,使得地面变得更为坚硬。 我问了乌维拉•享里奇关于气候的问题, 问他觉得怎么样,他说变化很大, 因为过去这里十二月、一月、二月的温度通 常会下降到零下三十五度至零下四十度之间, 而现在十二月经常会下雨。是在过去的 十年中他们明显地感觉到温度的变化。 到此为止我感觉我已经收集到了 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地球确实在变暖, 而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也 的确是导致地球变暖的部分原因, 即使不是主要原因。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获得的信息都是过 去的资料。那么将来究竟
会怎么样呢? 我知道很多科学家正在预测本 世纪末全球温度的走向趋势。 他们真的对这些预测很有信心吗? 南太平洋 南纬50度 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是水, 所以全球未来气候如何的 关键因素是海洋的变化。 海洋储存了巨大的热能。 为了使整个星球变暖,我们必须让整个海洋变暖, 而让整个海洋变暖则工程巨大。 那么全球的各大海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 我接受了新西兰深海研究考察船RV Tangaroa 号的邀请, 开始了南部海洋的巡游考察。 我知道我在这里班门弄斧,任何在南半球 海洋上航行过的人都体验过那里的湍流。 所有参加过世界级比赛的帆船运动员都 知道, 最可怕的就是南半球的海洋。 海洋地理学涉及多门学科, 你必须懂化学,且具备气象知识, 以及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知识。 出海航行的时候,脑子要记住很多信息。 尽管我晕船,但是也没有办法,这就是生活。 从这艘船离开港口的那一瞬间起, 我们就开始工作了。 因为工作二十四小时不能间断,我们一支团队负责前 十二小时,然后另一个团队接下去负责后十二小时。 到达事先安排的测点的时候, 我喜欢说“天都快塌下来了”。 我们取集多种水样, 持
续记录海洋深度, 也持续记录海洋表面的水温。 从海洋表面到三十和四十米深处的海水温度 比较稳定,然后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下降。 越往深处,温度越低。 我们带了一系列的设备,测流计,自动温度记录器, 沉淀物捕集器,测量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设备, 差不多是第二十次到这个地方来测量了。 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得到海洋 深处的持续性的测量数据, 所以我们只能转一圈,替换一些 设备,然后八个月以后再回来。 我很喜欢我的工作,也许我不该说,我从事这 项工作已经快二十年了,我非常喜欢出海航行, 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乐趣。 要想做好科学研究,你就必须知道样本的来源。 当然你可以叫别人帮你把样本带回来, 但是如果没有看到样本采集处的具体情形, 你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细节。 大气变暖的热量主要来自于海洋表面, 目前海洋表面的热量正在向海洋深处穿透。 就像刹车一样,海洋控制着表层变 暖的现象。它能够使表层的温度下降。 地球的反应还是有些滞后, 我们过去已经释放的温室气体的 效应目前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所以在未来的这个世纪中, 全球变暖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我们目前所经历的气候变化并不是我们已 经释
放的所有的温室气体所产生的全部效应。 事实上可能只有全部温室气体总 量的一半, 或者是三分之二。 根据我的航海经验,预测未来气候 并不仅仅需要理解大气层。 我们还需要考虑地球其它部 分的情况,特别是海洋。 所以我约见了几个科学家, 他们用计算机研究海洋。 在现实中这样的实验我们只能做一次,如果用计算 机进行模拟的话我们就可以做成千上万次实验了。 我们想模拟海洋、大气层、生物圈 以及三者之间的所有相互关联的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实验要用这么长 的时间,尽管使用的电脑功能强大, 要预测一、两百年以后的气候情况, 通常需要好几周甚至好几个月的时间。 1980年代,那时这些科学研究还处 于萌芽状态,就已经预测到了地球变暖 与温室效应气体含量增高有关, 正如我们后来的观察。 他们当时就预测每十年气温将升高十 分之一到十分之二℃ ,后来也证实了。 所以那是对20年以后做的气象预报, 现在看来当时的预测相当成功。 设计气候模型主要是为了回答这么一个问题: 全球变暖对于整个气候体系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即所谓的二氧化碳强力增长。 得出的答案是:如果现在二氧化碳的含量翻 倍的话,那么全球的温度会上升3℃
左右。 但是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措施,维持现状,到本世 纪末二氧化碳的含量将会是产业革命前的四倍, 也就是说全球的气温将上升6℃ , 即11华氏度。 关键是根据现有经验, 我们能信任这些模型吗? 它们对气候敏感的判断是否正确? 这位是马特•胡博,印第安纳 州普渡大学的古生物气象学家。 很多人都对气候体系的模型 持怀疑态度,这是应当的。 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如果把模型推向更 热的方向,模型会作出过度的反应吗? 假如你只是轻微地推了一下模型, 而模型就失控了,变得很热。 再假设你推了模型,它却并没有像预计的那 样移动那么多,而只是稍微挪动了一点点。 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百年的数据, 依次推断出一个敏感值。 目前来说,我们无法确定这个数值究竟是每 增加一倍的二氧化碳浓度含量气温上升1℃呢 还是上升5℃ 。 这里古气象学资料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来判 断究竟哪个数值更加接近真实数值,是1?还是5? 所以我所做的研究,以及其他人正 在做的研究都是观察从前的全球变暖 从而来判断气候模型的运作 以及拿古气象学数据和这些 模型产生的数据来做比较。 结果非常令人震撼。这是五千万年前始新 世时代的世界。在北极
附近还有鳄鱼出没, 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也有乌龟和其他一系列的亚热带植物。 很显然这是始新世最热的时段的亚热带环境, 不像今天的北极,却更像 今天的佛罗里达沿海一带。 历史上气候曾经有如此剧烈变化证明 我们对气候敏感度的理解是正确的, 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如果说在过去的十亿年间, 气候一直保持恒久不变, 那么我们就能预测将来的气 候也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然而我们都很清楚的知道五千五百万年 以前地球上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得多。 那时我们地球上无论哪里都 没有冰块,也没有永久冰冻, 同时我们也知道,只有一种物质是唯一的杠杆 ,可以影响气候,并导致气温上升, 那就是温室气体的变化, 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我们甚至知道温室气体浓度大概是什么样的。 我们有各种技术检测手段,能够 估计过去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一种只有在高浓度 的二氧化碳的影响下才能形成的矿物质, 而这种矿物苏打石已证实是在五千五 百万年之前形成的,之后就不再有了。 如果你根据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情况设置气候 体系的模型,采用更高一些的温室气体的浓度, 那么该模型对现在气候做出的预测要比目前实际温度 明显高很多
,但还是不够,没有达到应该的热度。 这一点很清楚地表明这个模型对于 二氧化碳的敏感度其实是不够的。 这一点和古气象学的记录相符, 也就是说敏感值应更靠近高端, 二氧化碳的含量每增加一倍气温 上升四到五度,而不是一到二度。 所以这个气候模型只会低 估将来全球变暖的程度。 目前看来在未来的十到二十 年间气候的变化将会加速。 为了搞清楚这一点对我们地球意味着什么, 我踏上了本次研究的最后一次旅程。 在南极洲的麦克默多海峡中间的海冰上, 我找到了我所需要的时间穿梭机器, 安安德里尔ANDRILL。 麦克默多沟 南极 南纬77度 我们打了一个84米深的洞,接着把管子放 下去穿透冰层,再向下850米到达海底。 从那里我们再向下钻,穿过岩积层, 就回到了1400万年前。 在洞的底部,我们钻得了1284米的岩芯。 我们用芯筒把这些岩芯运上来,当然很麻烦。 这些岩芯提供的信息对我们重 建那时候地球的面貌至关重要。 同时,也为我们的科研方向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岩芯对我们了解古代南极 罗斯海的情况珍贵无比。 从洞里取出来的这些岩芯 拴让大家无法挪开目光。 我们盯着岩芯,看到整个 冰河时期环境的剧烈变化。 再
向上半米,就能看到绿藻水华时期。 能看出那时的温度比现在 更暖和,高大约2-4度。 于是我们看到了罗斯海、南极 和西南极在古代温暖期的图景。 这幅图画实际是警钟,让我们意识到 二氧化碳的含量其实只高了一点点, 自然界的各种元素非常敏感, 南极西部的冰原敏感极了, 只要有一点变异就会引起很大的变动, 而我们现在已经造成了很多的变异了, 只是还没有看见后果而已。 如果海水温度升高5度,南极 西部的冰原就会坍塌,消融。 海平面将升高至少5米。而且到那时格陵兰岛 也肯定不在了,所以海平面将会升高10米。 预计人类在今后100年内排放的二氧化碳 将达到4500到5000万年前的高含量, 那时两极的冰原都会融化, 鳄鱼也会游到格陵兰的海岸逛逛。 未来会向哪儿去,我们通过 审视过去的变化经得到了启示。 从这里看过去,500万年前, 海里没有冰, 山上也没有多少冰, 那里可能满目苍翠。 1500万年前,你能见到不同于 现在的生物种群在这里繁衍生息。 那时你能看到海豚在游玩, 而不是杀手鲸鱼。 看来我们正在努力把我们 的星球带回到百万年以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丧失 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物种。 也不知道人类
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 看看我的孩子,再看看其他人, 大部分人适应性都很高,也很顽强, 我也不愁到时我们都会死掉 我担心的是后代会指责我们不负责任, 如果我们继续下去不回头的话, 因为我们不改变,他们必须改变。 如果我们推迟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每十年就会有1000亿吨的炭进入大气层, 我们就离无法预测的气候灾难太近了,到时 候真的谁也不知道哪一天气候不再变暖了。 如果二氧化碳的变异敏感性 达到每双倍区间4或5度, 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下一个5 0年内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这远远比多数民众、政治家和 政府目前讨论的政策激进多了。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如果想要气候稳定下来, 除了在一段时期以内达到二氧化碳 零排放的目标,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目前主要是由联合国气候变 化委员会管理二氧化碳排放。 我在此宣布,第三届气候协议长 期协作工作组临时会议正式召开。 谢谢你,主席先生。尊敬的各位代表,本协议的目 标是尽可能地把全球气温的升高保持在2度以下。 显而易见,要让全世界都同意二氧化碳排放 是气候变化的首要原因,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那些致力于气候研究的 科学家们最终让我非常欣慰。 3年来
我拜访了很多科学家, 我坚信他们没有撒谎, 也不存在什么骗局。 事实上,这些科学家们认真负责的精神、 对待数据的严谨和 思想开放的态度, 这是最为优秀的科研, 预测未来的能力和改变未来的可能 是送给人类的最佳礼品。 采取措施减少我们对气候 系统的影响,越早越好。 话虽这么说,我仍然认为可以创造一个非常 美好的未来。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前进的方向,我们需要做一些调整和修 正,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极具价值的。 我经常会去学校跟中学生座谈, 但总是担心会不会吓坏了他们。 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没害怕,我们一定会攻下难关, 对你们年轻一代来说,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不必惊慌,但须努力。 成为最好的科学家,最棒的工程师。 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Comments